建盏是宋代皇家御用茶具,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种,被指定为皇室御用的茶具。建盏的兴盛得益于宋代充盈的生产力,宋朝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很多农户在温饱之余,开始种植茶树等经济作物,是以宋朝的茶文化非常盛行,并以此为起点,诞生了建盏为器的茶文化,日韩等国都受此影响,衍生出了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在日本更是有几件建盏被奉为国宝。
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建盏技术也渐渐退出了时代潮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盏才在国家扶持下得以重生。外表朴实无华的宋代艺术,在过于绚丽的现代生活中反而更引人注目,随着更多人认识到、了解到建盏的特点,建盏喝茶也成了现代饮茶的一股潮流。
建盏是产自建阳的瓷器,以高含铁量的胎土烧制,成品大多是乌金色。而通过对现代科学的合理运用,可以让铁结晶表现出各种颜色,烧制者对细节的把控,可以让泥料形成不同寻常的美丽花纹——釉面。釉面是在1300℃的高温下烧制形成的,让釉料液化流动、凝固,因此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
建盏烧制过程中只使用了草木灰等传统烧制材料,既不会影响安全性,又让手中的瓷器独树一帜,见过它的茶友都对它爱不释手。现在的建盏,是得到了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了质检局检测的贵重礼品,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品茶良器。
许家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窑建盏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能获此殊荣的人,都是在传承文化的事业上,发挥了巨大的贡献的人,许家友的贡献之一,就是教导出了不少技艺传承人。严师出高徒,许家有更是严师中的严师,不仅对所有的弟子倾囊相授,更是对所有门徒的技术、品行严格把关,很多人喜欢把许家有的徒弟们合称为“许家班”,这是对许老手艺的认可,对徒弟们的才能的肯定。
人才济济的许家班有不少人已经出师,像是陈慧敏、蒋新颖、林杰、詹桂溪、暨志平、暨国军等匠人,他们的作品在市面上广受好评,有些作品更是到了千金难求的程度,其中就包括一位亮眼的新星——范华旺。
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承了许家有的烧制经验的范华旺,距离功成名就只剩一步之遥。范华旺能获得有这样的实力,当然有天赋的关系,但是更离不开自己对建盏的热爱,这份热爱才是他不断精进自己的原因。
范华旺出生于建阳,父亲在当地的陶瓷厂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刚好赶上国家号召的建盏复烧计划,受此熏陶,还是少年的范华旺,就深深记住了这种华美的器具,并立下了让建盏复兴的梦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他清楚的明白,想要让这门手艺复兴,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学习现代美术知识,让釉面与现代审美接轨,建盏才能真正的复兴。
有了确定的目标,范华旺顺利地考入了北京文理研修学院手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科,几年的学习让他深入了解了艺术,也为日后的作品铺平了道路。学成后的范华旺回到了建阳,成功拜入许家有老师门下,一边学习技艺,一边钻研釉面的艺术。现在的范华旺,已经是高级陶瓷工艺美术师、南平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建阳建盏协会会员,距离跻身大师之列,只差一个得意作。
天道酬勤,范华旺终于烧出了自已的代表作:《花月夜》。远观釉面整体,釉面上析出的结晶错落有致,点缀了釉色,更让釉面的整体立体而饱满;细看结构,析出的结晶则如同一朵朵梨花,彰显着属于建盏的魅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范华旺用他自己的目光,犀利地看出了建盏的前路,让建盏的每一处细节熠熠生辉。
《花月夜》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流行显微镜观察建盏的细节,开创了独属于建盏的全新玩法。而在盏友之间,一只《花月夜》也成了完美的谈资,很多人对于这样的珍品都是求而不得。
范华旺并没有满足于《花月夜》的成功,现在的范华旺仍在精进技术,研究新的釉料,或许下一次见到他的作品,又会是一次极具冲击力的建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