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为什么,先得说明斗茶是个什么样的玩法,对于茶具有什么用的需求,知道了需求,才能明白建盏在斗茶中的作用是什么。
建盏斗茶的作用
斗茶是每个人将自己珍藏的好茶拿出来,轮流烹煮,品评高下的过程。斗茶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斗茶品、斗茶令以及茶百戏,其中斗茶令类似于行酒令,以茶为辞吟诗作对,和茶具没有直接关系。斗茶品是观察茶汤的品质,古人对于茶叶品质深有研究,讲究斗汤色斗水痕。而茶百戏类似于咖啡的拉花,厨艺中的摆盘,让茶汤的汤花呈现某种图案,以此展现自己高超的技艺。
斗茶汤的过程,比拼的是茶汤颜色的纯净与否,茶叶肥嫩制作精良,那么茶汤应该是乳白色,反之,如果茶汤不是乳白色,那就说明存在某种问题,比如煎烤过久的茶叶做成的茶汤会略微泛红。有这些经验,所以斗茶所用的茶具必须颜色纯正,因为茶具是最方便的参照物,以此比较方便评判高低,也就是一定要是纯正的黑色,黑白的对比没有色彩上的偏差,对比最为直观。
茶百戏则要求茶汤的温度不能太低,茶叶在低温时会沉底,那样可就没法摆出造型了,如果能让茶汤更长久的保温,那也是很重要的选项。当然一个茶杯是不可能有什么保温效果的,保温杯直到1892年才通过真空技术发明出来,所以当时用的是一个笨方法:加厚。导热性能不变的同时增加体积,当然就能储存更多热量,这样就达成了保温的目的。所以当时选择好用的茶具,其实有两个明确的标准:颜色纯黑,并且足够厚实。
这两点也不是随意就能达成的,越厚实的瓷器越容易变形,所以只有金属含量足够高的黏土才能保证不变形。但是黏土的含量以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这种黏土烧制后只会发白发灰,而不会呈黑色,只有建阳的泥土同时具备足够的黏性和含铁量,北宋大家蔡襄在著作《茶录》里评价说“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可见当时茶盏的产地确实不止是建阳,可是论质量还是建阳的建盏最高。
建盏在斗茶中的作用是什么?建盏在斗茶中主要是作为比较颜色的参照物,以及重要的保温茶具而存在,这些在当时来说无可替代的优势,才是建盏能够被写入文献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