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使用铁胎的原因,和当时的点茶有关,点茶的好坏取决于茶汤的颜色以及咬盏的情况。前者考验的是茶叶的质量以及煎焙时的火候,而后者则需要盛茶的杯子不能太差,因为咬盏是碾碎的茶沫粘在盏沿上的现象,而茶叶又“冷则茶不浮”,所以使用的茶杯必须耐热保温,并且釉色纯黑,因为只有纯黑才能鉴别乳白色的茶汤的品质。
建盏铁胎的作用
《茶录》中有这样的记述:“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这里指的“他处”是建阳以外的产地,这里能看到铁胎的第一个作用:充当着色剂。瓷器的烧制必然在上千度的高温环境里进行,其他染料在这个温度下都无法保持稳定,所以金属矿物才适合作为着色剂,因为只有铁胎能维持纯黑色的釉面。而其他地区的黑釉含铁量稍低,不能像建盏一样加厚,否则烧制过程中就会变形破损,建盏的铁胎在其中起到了塑形着色的作用。建盏保温功效取决于盏壁,盏壁越厚越能储存热量,让茶水变凉的速度稍微慢一些,盏壁厚实的建盏是建盏在宋代流行的主要原因。
当然现在是不流行点茶的,我们既不会点出乳白色的茶汤,也不会观察盏壁的咬盏情况,建盏的铁胎功效,在现在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最重要的当属析出的铁结晶,建盏独特的釉色的成因,就是铁结晶的析出和釉水自然流淌,最终形成圆润自然的釉色,这是建盏不需要手动绘制也能保持独一无二的原因。釉料也会使用铁胎所用的泥料,而在现在的烧制工艺中,铁胎的着色效果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不同铁化合物的颜色并不相同,铁胎在这里为杂色釉提供了更多的颜色选择,比如常见的柿红釉和新兴的茶绿釉、灰被釉等等,铁胎对釉色的影响巨大。
而从使用手感来说,铁胎也发挥了自己的价值。铁胎让建盏的重量有所提升,对于茶杯这种小型物件来说,沉重并不是负担,反而可以增加手持时的质感,拿在手里更稳定。如果说质感的感受不够明显的话,那么养彩绝对是铁胎的乐趣之一。
养彩的原理,是让釉面上完成对光的散射效果,为了起到散射的效果,釉面上就需要足够多的有细微的气孔,气孔不够多那么不容易观察到养彩的效果,而气孔稍大又会非常影响使用时的观感,所以其他茶杯一本不会费力去实现养彩的效果。建盏的铁胎在烧制中发生还原反应,将氧元素以一氧化碳的形式提取出来,在排出的过程中留下气孔,铁结晶析出时会先沿着气孔析出,然后凝聚在一起,气孔则会保留下来,因此建盏才有别的茶杯不具备的养彩玩法。